Menu
当前位置 > 首页 >新闻中心 >新闻 2016-2017

围术期体温监测方法详解

2025.11.01 / Saturday

围术期体温监测方法详解

 

在外科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,患者体温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安全、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风险。围术期低体温(核心体温低于 36℃)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、心血管不良事件、伤口感染率升高、麻醉苏醒延迟等一系列问题,而精准的体温监测是预防和干预这些风险的关键前提。

一、围术期体温监测的核心意义

围术期(涵盖术前、术中、术后恢复期)患者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、手术区域暴露导致热量散失、大量输注室温液体或血液制品、腹腔 / 胸腔冲洗等。通过持续、准确的体温监测,医护人员可及时发现体温异常(低体温或罕见的高热),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(如使用加温毯、加温输液器、调整手术间温度等),从而:

1. 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(如心律失常、低血压);

2. 维持正常凝血功能,减少手术出血;

3. 缩短麻醉苏醒时间,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;

4. 减少伤口感染概率,促进术后愈合;

5. 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,缩短住院周期。

二、常用围术期体温监测方法分类及特点

围术期体温监测需优先选择核心体温(机体深部温度,如胸腔、腹腔、中枢神经系统温度)监测方法,因其更能反映机体真实体温状态;在核心体温监测不可行时,可采用外周体温监测作为替代,但需注意校正偏差。以下是临床常用的监测方法:

(一)核心体温监测方法

1. 鼓膜温度监测

• 原理:鼓膜与下丘脑温度直接相关,可快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温度,是核心体温监测的 金标准之一。

• 操作方法:使用带有热敏电阻或红外传感器的鼓膜温度计,轻柔插入外耳道(成人约 2-3cm,儿童酌减),避免损伤鼓膜,待读数稳定后记录(通常需 5-10 秒)。

• 优点:响应速度快(可实时反映体温变化)、准确性高、操作便捷。

• 缺点:外耳道狭窄、耵聍堵塞或鼓膜损伤时可能影响准确性;操作不当可能引发外耳道刺激或鼓膜穿孔;不适用于清醒且不配合的患者(如儿童)。

• 适用场景:全麻手术中、术后复苏期、重症监护患者(需短期或持续监测核心体温)。

2. 体腔体温探头--食管温度监测

• 原理:食管下段(距门齿 35-40cm 处,对应心房水平)温度与心脏、大血管温度接近,可准确反映核心体温,且能持续监测。

• 操作方法:全麻诱导后,将带有温度传感器的食管导管经鼻腔或口腔插入食管下段,通过监护仪实时显示温度数据。

• 优点:持续监测稳定性好、准确性高、不受体表因素干扰;可同时用于胃肠减压(部分多功能导管)。

• 适用场景:长时间全麻手术(如心胸外科、神经外科手术)、需持续监测核心体温的大手术患者。

3. 一次性测温专用导尿管--膀胱温度监测

• 原理:膀胱内尿液温度与核心体温相关性良好(尿液在体内储存时与机体深部温度平衡),适用于需留置导尿管的患者。

• 操作方法:将带有温度探头的专用导尿管插入膀胱,确保探头完全浸没在尿液中(避免空气接触),通过监护仪持续监测。

• 优点:无创(相对于食管、鼓膜监测)、患者耐受性好(尤其术后需长期留置导尿管者)、可持续监测、准确性较高

• 适用场景:泌尿外科手术、术后需留置导尿管的患者(如腹部大手术、重症患者)、无法耐受食管或鼓膜监测的患者。

(二)外周体温监测方法

当核心体温监测方法不可行(如患者拒绝、解剖结构异常)时,可采用外周体温监测作为参考,但需注意外周体温(如腋窝)通常低于核心体温,且易受环境温度、外周循环状态影响,需结合临床判断校正。

1. 一次性皮肤体温探头--腋窝温度监测

• 原理:腋窝温度通过体表散热与机体产热平衡形成,是临床最常用的外周体温监测方法,但准确性受影响因素最多。

• 操作方法需确保患者腋下清洁干爽,将一次性皮肤体温探头撕去泡棉离型纸,把探头贴于腋下皮肤表面处,用固定敷贴将温度传感器固定,10分钟后即稳定达到人体初始温度,随人体温度的变化,可迅速反映人体实时体温

• 优点:无创、无刺激、操作便捷(适用于所有清醒患者,包括儿童、老年人)。

四、总结

围术期体温监测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,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、手术类型、麻醉方式及监测需求,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—— 核心体温监测(鼓膜、食管、膀胱温度)是精准监测的首选,外周体温监测可作为辅助或初步筛查手段。通过规范的监测操作、动态的结果分析及及时的干预措施,可有效预防围术期低体温或高热相关并发症,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术后恢复质量。




新闻中心

skype